國寶平等院的阿彌陀佛(阿彌陀如來)端坐於鳳凰堂蓮花造型的台座上,幾乎已有千年歷史。佛像的姿勢為一腿曲起壓在另一腿上,微閉的眼眸注視著眾生。面容祥和,腰背挺直,雙手相扣,整體展現出放鬆而專注的氛圍。 這尊佛像於藤原賴通(992-1074)建立平等院的翌年,即1053年完成。與其他許多淨土信仰者一樣,他對末法時代(「戒律的終結」)的來臨深感恐懼。信徒普遍相信,在末法時代,佛教教義會逐漸衰微,並伴隨災害使土地荒蕪。賴通希望自己能被引渡至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作為信仰的象徵便命人創作此佛像。這尊高達2.8公尺的佛像是由著名佛師定朝(?-1057)所創作,是現存唯一的平安時代(794-1185)佛像作品。定朝在當時影響深遠,他為平等院阿彌陀堂所創作的佛像成為後續兩個世紀佛像製作的標準範例。 定朝及其弟子使用名為「寄木造」的木材連接技術來製作這尊阿彌陀佛像。這項技術透過將較小的木材挖空、雕刻並結合,用於建構更大、更輕且更耐久的佛像。在將各個檜木部件拼接成完整佛像後,他們在接縫處塗漆並覆蓋金箔。最後工序則是消除寄木造的拼接痕跡,並為佛像賦予金光閃耀的外觀。
阿字池
在密教中,以「阿」這個字表現宇宙萬物不生不滅的真理,並模仿「大日如來」世界中的寶池來建造庭園。庭園承載著對西方淨土的祈願,池塘中央設有中島,上面建有阿彌陀佛的宮殿,被視為浮於極樂寶池之上的樓閣。
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
天平時代
指從729年至749年的時期。以奈良的都城平城京為中心而繁榮發展的貴族與佛教文化。這一時期的文化因聖武天皇時期的年號「天平」而被稱為「天平文化」。
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
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
寄木造
一種木雕技法,將多塊木材組合製作雕像的頭部和身體部分。優點是能透過挖空內部來減輕重量,並能以較少的木材製作出大型雕像等。這是日本獨有的技法,於平安時代中期至後期完成發展。
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
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
藤原賴通
生於992年(正曆3年),卒於1074年(承保1年)。父為藤原道長,母為源雅信之女凜子。歷任後朱雀天皇至後冷泉天皇的關白,共服務於三代天皇。1027年(萬壽4年),繼承父親道長的宇治殿,1052年(永承7年)建立本堂,並命名為平等院。
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從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794年)至鎌倉幕府成立(1185年)為止的約400年間,政權中心在平安京(京都)的時代。通常分為初、中、後三個時期,即律令制再興期、攝關期、院政期(末期為平氏政權期)。亦稱平安朝時代。
使用該詞語的文化遺產